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

当员工来敲门-教练辅导的六步法(二)( 转载)

当员工来敲门-教练辅导的六步法(二)

文/何伟

认知
接受
承诺
学习
实践
激励
很不幸,张曼怡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;她并不是个案。为数不少的张曼怡们在他们职业生涯的上升期遭受类似的挫败。

责怪这些年轻的明星员工太幼稚是不公平的!如果我们不告诉他们,他们怎么知道等着他们的陷阱在哪里?他们在转换岗位之后立即面对的挑战是哪些?他们需要学习的新能力又是哪些呢?大多数经理可能已经意识到了:“我要教练辅导她!”。然而做起来难!

我把张曼怡叫到了我的办公室,“你的脾气要好好改改了,这里被你弄得鸡犬不宁!”我平生第一次训斥下属。“这些人不干正事,就会背后告黑状。我不想干了!”她手中居然拿着一封辞职信,要我签字。

我曾经把张曼怡的案例介绍给我的经理级学员们,这个真实的案例引起了他们的同感;之后是困惑:该怎么办?

员工发展某项能力,需要经过六个阶段:

第一阶段:产生意识。从“我不认为我有什么要改变的”,到“我知道别人认为我需要改变”。

第二阶段:接受改变。从“我知道别人认为我需要改变”,到“我确实需要改变”。

张曼怡卡在第二步上。她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改变,而且她认为“这些人根本不了解我,他们嫉妒我的成功”。我的学员也与我分享了他们的“张曼怡”们的经典反击--“有些人就是想报复我”,“他们根本不了解我当时所处的境况”,“这里没有人真正了解我”,“我平时不是这样的”,“我无所谓”,“我现在已经不这样了”。。。。。。

要让张曼怡完成第二步“接受改变”,辅导风格必须从被动变为主动,从软变硬,从不直接变成直接,才能帮助张曼怡达成第一步到第二步的突破。经验证明:直面问题,直截了当,不躲躲闪闪的方式最为有效。毕竟对于当事人而言,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可能二十多年了,甚至更久。他们需要强力的反馈。辅导者的“冷静,提供事实依据,提供身边积极的例子,关注当事者的困惑”等技能都是这个阶段所必备的。

最挑战的是:

第三阶段:承诺行动。从“我不确定现在就要改变”,到“我想现在就开始”。

家长们熟悉这个场景吗?只不过孩子们没有说出第一句罢了。数次的接受但是没有行动让家长头痛不已;在成人世界里也是一样。这里的关键是,“做到了对我究竟有什么好处呢?”。坦诚地说,如果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得到明确的回答,我本人也很少会着手行动。一个实用的辅导的技巧是和当事人坦诚地探讨正面的“如果。。。那么。。。”的问题,当然也包括负面的“如果不。。。那么。。。”的问题。

这时张曼怡提出“如果我真的变成你们希望的样子,那么我就不是我自己了!”。这种哲学的问题会让管理者当即人事不省。对策是:问回同样哲学的问题“是你决定了你的行为,还是你的行为决定了你?”。一招见效!

第四阶段:学习新技能。从“我不知道如何开始”,到“我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”。

对于张曼怡来说,就是如何做到有效倾听、与他人合作以及展示必要的亲和力。一旦你的下属对于改变自己行为的做出承诺,学习新的技能是一件相对容易得多的事。然而,有经验的辅导者会高度关注这个阶段,因为学习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;挫败和暂时无法达成计划的进程会动摇他们曾经的承诺。鼓励发展者从“小的赢”、“快速的赢”着手,不断给予他们积极反馈,提供学习资源以及给予精神上的鼓励都是必需的。这段时间里他们可能会输几次,让他们快速摆脱输的阴影,进入新一轮的尝试。在这里,辅导者本人是否有足够的耐心,以及对于发展者是否有足够的信心,反过来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。你必须赢,他们才能赢。

大多数的辅导就到此为止了,这是最可惜的失误。你和发展者前期的努力可能付之东流。你们要进入

第五阶段:在工作中运用新技能。从“我有一个计划”,到“我能在工作中展示我的新能力。”

众多的发展者告诉我们,他们所学习的新技能无法在工作中施展,他们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,他们周围的同事对他们的新行为感到困惑不解,甚至猜忌其背后的动机。当张曼怡开始认真听他人讲话,主动提出帮助他人完成工作,承担团队协调工作,然而她的积极动机产生的是周围人的疑惑“她哪根筋达错了?”。这时,有经验的辅导者会鼓励发展者公开自己的发展计划,鼓励发展者主动要求他人给予反馈和支持。

最后,千万别忘了

第六阶段:给予奖励。从“我能”,到“我的努力和付出获得了认可和奖励;我希望开始新

一轮的学习”。

让发展者持续发展的关键是:他们获得了对于他们重要的东西,要让他们真实地得到。

四个月后的一次员工大会上,张曼怡站在台前,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,她接过一个“自我突破”奖杯和同事们写给她的三十几张报事贴;我们都看到她的眼泪从面颊滑落。。。。。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