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
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
当员工来敲门-教练辅导的六步法(二)( 转载)
当员工来敲门-教练辅导的六步法(二)
文/何伟
认知
接受
承诺
学习
实践
激励
很不幸,张曼怡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;她并不是个案。为数不少的张曼怡们在他们职业生涯的上升期遭受类似的挫败。
责怪这些年轻的明星员工太幼稚是不公平的!如果我们不告诉他们,他们怎么知道等着他们的陷阱在哪里?他们在转换岗位之后立即面对的挑战是哪些?他们需要学习的新能力又是哪些呢?大多数经理可能已经意识到了:“我要教练辅导她!”。然而做起来难!
我把张曼怡叫到了我的办公室,“你的脾气要好好改改了,这里被你弄得鸡犬不宁!”我平生第一次训斥下属。“这些人不干正事,就会背后告黑状。我不想干了!”她手中居然拿着一封辞职信,要我签字。
我曾经把张曼怡的案例介绍给我的经理级学员们,这个真实的案例引起了他们的同感;之后是困惑:该怎么办?
员工发展某项能力,需要经过六个阶段:
第一阶段:产生意识。从“我不认为我有什么要改变的”,到“我知道别人认为我需要改变”。
第二阶段:接受改变。从“我知道别人认为我需要改变”,到“我确实需要改变”。
张曼怡卡在第二步上。她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改变,而且她认为“这些人根本不了解我,他们嫉妒我的成功”。我的学员也与我分享了他们的“张曼怡”们的经典反击--“有些人就是想报复我”,“他们根本不了解我当时所处的境况”,“这里没有人真正了解我”,“我平时不是这样的”,“我无所谓”,“我现在已经不这样了”。。。。。。
要让张曼怡完成第二步“接受改变”,辅导风格必须从被动变为主动,从软变硬,从不直接变成直接,才能帮助张曼怡达成第一步到第二步的突破。经验证明:直面问题,直截了当,不躲躲闪闪的方式最为有效。毕竟对于当事人而言,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可能二十多年了,甚至更久。他们需要强力的反馈。辅导者的“冷静,提供事实依据,提供身边积极的例子,关注当事者的困惑”等技能都是这个阶段所必备的。
最挑战的是:
第三阶段:承诺行动。从“我不确定现在就要改变”,到“我想现在就开始”。
家长们熟悉这个场景吗?只不过孩子们没有说出第一句罢了。数次的接受但是没有行动让家长头痛不已;在成人世界里也是一样。这里的关键是,“做到了对我究竟有什么好处呢?”。坦诚地说,如果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得到明确的回答,我本人也很少会着手行动。一个实用的辅导的技巧是和当事人坦诚地探讨正面的“如果。。。那么。。。”的问题,当然也包括负面的“如果不。。。那么。。。”的问题。
这时张曼怡提出“如果我真的变成你们希望的样子,那么我就不是我自己了!”。这种哲学的问题会让管理者当即人事不省。对策是:问回同样哲学的问题“是你决定了你的行为,还是你的行为决定了你?”。一招见效!
第四阶段:学习新技能。从“我不知道如何开始”,到“我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”。
对于张曼怡来说,就是如何做到有效倾听、与他人合作以及展示必要的亲和力。一旦你的下属对于改变自己行为的做出承诺,学习新的技能是一件相对容易得多的事。然而,有经验的辅导者会高度关注这个阶段,因为学习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;挫败和暂时无法达成计划的进程会动摇他们曾经的承诺。鼓励发展者从“小的赢”、“快速的赢”着手,不断给予他们积极反馈,提供学习资源以及给予精神上的鼓励都是必需的。这段时间里他们可能会输几次,让他们快速摆脱输的阴影,进入新一轮的尝试。在这里,辅导者本人是否有足够的耐心,以及对于发展者是否有足够的信心,反过来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。你必须赢,他们才能赢。
大多数的辅导就到此为止了,这是最可惜的失误。你和发展者前期的努力可能付之东流。你们要进入
第五阶段:在工作中运用新技能。从“我有一个计划”,到“我能在工作中展示我的新能力。”
众多的发展者告诉我们,他们所学习的新技能无法在工作中施展,他们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,他们周围的同事对他们的新行为感到困惑不解,甚至猜忌其背后的动机。当张曼怡开始认真听他人讲话,主动提出帮助他人完成工作,承担团队协调工作,然而她的积极动机产生的是周围人的疑惑“她哪根筋达错了?”。这时,有经验的辅导者会鼓励发展者公开自己的发展计划,鼓励发展者主动要求他人给予反馈和支持。
最后,千万别忘了
第六阶段:给予奖励。从“我能”,到“我的努力和付出获得了认可和奖励;我希望开始新
一轮的学习”。
让发展者持续发展的关键是:他们获得了对于他们重要的东西,要让他们真实地得到。
四个月后的一次员工大会上,张曼怡站在台前,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,她接过一个“自我突破”奖杯和同事们写给她的三十几张报事贴;我们都看到她的眼泪从面颊滑落。。。。。。
文/何伟
认知
接受
承诺
学习
实践
激励
很不幸,张曼怡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;她并不是个案。为数不少的张曼怡们在他们职业生涯的上升期遭受类似的挫败。
责怪这些年轻的明星员工太幼稚是不公平的!如果我们不告诉他们,他们怎么知道等着他们的陷阱在哪里?他们在转换岗位之后立即面对的挑战是哪些?他们需要学习的新能力又是哪些呢?大多数经理可能已经意识到了:“我要教练辅导她!”。然而做起来难!
我把张曼怡叫到了我的办公室,“你的脾气要好好改改了,这里被你弄得鸡犬不宁!”我平生第一次训斥下属。“这些人不干正事,就会背后告黑状。我不想干了!”她手中居然拿着一封辞职信,要我签字。
我曾经把张曼怡的案例介绍给我的经理级学员们,这个真实的案例引起了他们的同感;之后是困惑:该怎么办?
员工发展某项能力,需要经过六个阶段:
第一阶段:产生意识。从“我不认为我有什么要改变的”,到“我知道别人认为我需要改变”。
第二阶段:接受改变。从“我知道别人认为我需要改变”,到“我确实需要改变”。
张曼怡卡在第二步上。她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改变,而且她认为“这些人根本不了解我,他们嫉妒我的成功”。我的学员也与我分享了他们的“张曼怡”们的经典反击--“有些人就是想报复我”,“他们根本不了解我当时所处的境况”,“这里没有人真正了解我”,“我平时不是这样的”,“我无所谓”,“我现在已经不这样了”。。。。。。
要让张曼怡完成第二步“接受改变”,辅导风格必须从被动变为主动,从软变硬,从不直接变成直接,才能帮助张曼怡达成第一步到第二步的突破。经验证明:直面问题,直截了当,不躲躲闪闪的方式最为有效。毕竟对于当事人而言,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可能二十多年了,甚至更久。他们需要强力的反馈。辅导者的“冷静,提供事实依据,提供身边积极的例子,关注当事者的困惑”等技能都是这个阶段所必备的。
最挑战的是:
第三阶段:承诺行动。从“我不确定现在就要改变”,到“我想现在就开始”。
家长们熟悉这个场景吗?只不过孩子们没有说出第一句罢了。数次的接受但是没有行动让家长头痛不已;在成人世界里也是一样。这里的关键是,“做到了对我究竟有什么好处呢?”。坦诚地说,如果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得到明确的回答,我本人也很少会着手行动。一个实用的辅导的技巧是和当事人坦诚地探讨正面的“如果。。。那么。。。”的问题,当然也包括负面的“如果不。。。那么。。。”的问题。
这时张曼怡提出“如果我真的变成你们希望的样子,那么我就不是我自己了!”。这种哲学的问题会让管理者当即人事不省。对策是:问回同样哲学的问题“是你决定了你的行为,还是你的行为决定了你?”。一招见效!
第四阶段:学习新技能。从“我不知道如何开始”,到“我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”。
对于张曼怡来说,就是如何做到有效倾听、与他人合作以及展示必要的亲和力。一旦你的下属对于改变自己行为的做出承诺,学习新的技能是一件相对容易得多的事。然而,有经验的辅导者会高度关注这个阶段,因为学习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;挫败和暂时无法达成计划的进程会动摇他们曾经的承诺。鼓励发展者从“小的赢”、“快速的赢”着手,不断给予他们积极反馈,提供学习资源以及给予精神上的鼓励都是必需的。这段时间里他们可能会输几次,让他们快速摆脱输的阴影,进入新一轮的尝试。在这里,辅导者本人是否有足够的耐心,以及对于发展者是否有足够的信心,反过来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。你必须赢,他们才能赢。
大多数的辅导就到此为止了,这是最可惜的失误。你和发展者前期的努力可能付之东流。你们要进入
第五阶段:在工作中运用新技能。从“我有一个计划”,到“我能在工作中展示我的新能力。”
众多的发展者告诉我们,他们所学习的新技能无法在工作中施展,他们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,他们周围的同事对他们的新行为感到困惑不解,甚至猜忌其背后的动机。当张曼怡开始认真听他人讲话,主动提出帮助他人完成工作,承担团队协调工作,然而她的积极动机产生的是周围人的疑惑“她哪根筋达错了?”。这时,有经验的辅导者会鼓励发展者公开自己的发展计划,鼓励发展者主动要求他人给予反馈和支持。
最后,千万别忘了
第六阶段:给予奖励。从“我能”,到“我的努力和付出获得了认可和奖励;我希望开始新
一轮的学习”。
让发展者持续发展的关键是:他们获得了对于他们重要的东西,要让他们真实地得到。
四个月后的一次员工大会上,张曼怡站在台前,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,她接过一个“自我突破”奖杯和同事们写给她的三十几张报事贴;我们都看到她的眼泪从面颊滑落。。。。。。
登高望远,海阔天空。
登高望远是一句成语,想不到,在今天管理中,它又发挥了作用。
平时在混乱中被俗事烦到头昏脑涨,每样事情都不顺利,忍不足发起脾气耒。
.
忽然间想到游伯龙老师所教的登高一层耒看待事情,对了,就是这样,用这法子,看得清楚事情真相,能了解人的能力,能掌握事情的真相,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平时在混乱中被俗事烦到头昏脑涨,每样事情都不顺利,忍不足发起脾气耒。
.
忽然间想到游伯龙老师所教的登高一层耒看待事情,对了,就是这样,用这法子,看得清楚事情真相,能了解人的能力,能掌握事情的真相,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2011年7月7日星期四
日誌錄 - 七月七日
日誌錄- 七月七日
有非常強烈的不舒服的感覺,因為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,有擔心的,有生氣的,有反思的,也有被枉。
由於同事現在的管理方法時常引起很多糾紛,溝通能力不強,缺乏管理技巧,導致同事辦事時有很多不便,須要更多的學習。為此,我們都苦口婆心勸告他重回課堂重新學習,我們也安排了集體領導的團體管理模式,但這一些安排都被恐懼感和無知所拒絕了。
抱着希望他能夠在跌倒中學習,所以時常包裝他所犯的錯誤。隨著時間的增長,在這個過程中常常被枉,這使我時時有不舒服的感覺。這些累積下來的感覺,漸漸使我失去耐性:面對這種時情時,它不再由理性處理,而是由反射性反應所處理;現在,每當再發生這種事時,我總是埋怨,發脾氣,不舒服,加上傷腦筋在善後發脾氣時所引起的後遺征,使我煩惱萬分。
2011年7月6日星期三
梁志強先生對員工工作熱情的談話小結
梁志強先生對員工工作熱情的談話小結
如何延续员工工作的热情
1)首先,公司的願景必須清楚。
2)他們個人的貢獻要讓公司看到。
3)公司要給予員工平台發揮。
4)有成果时,要给予员工肯定。要把功劳歸屬給員工。
5)有問題時要幫助員工頂,助他們解決。
6)如果遇到难题、或是做错了,雙方要清楚地打开耒谈,跟他们对话,为何事情会如此。
7)員工不怕被檢討,只怕不知問題出現在那裡。
8)員工知道前路如何走時,應可保持工作熱情。
9)管理者只可做善意的指導,過度的建議會捏殺員工的熱情。
七月六日- 日誌錄(二)
七月六日日誌錄(二)
昨晚出席了由正象主催的企業領導者實戰經驗分享會,主要範圍是分享如何對待員工。聽完後,內心對於分享者處理公司發展路上,如何推動員工共同努力、共同與員工共享成果的各種智慧萬分佩服。換成我來處理的話,我將會有如老鼠拉龜:不知何從下手。
我認為,慈悲心對於領導者所做的決策的影響是很大的;對於領導者思維格局的影響更大。
不斷以慈悲心爲基礎,心中必有以慈悲心為出發點的感覺,每當對於所見聞的事務有所感覺時,強烈的使命感便會將感覺轉變為應對行為,以慈悲心爲基礎的思維,這行為必然是有益於眾生。
當領導者以慈悲心看待公司前途及將來發展時,同樣以慈悲心為基礎,他她所做的決定必然是全然有益於公司,同時又有顧到員工、顧客、供應商們,甚至社會的利益。
人若有慈悲心,必然會看到人們的需求、人們需要被幫助的地方、對人及公司有危險的地方;在做任何決策時,也必定會以慈悲為出發點。
慈悲心越大,想到的越宏大,決策的格局便是大;慈悲心越細,觀望得更深入,決策質素更有深度。
2011年7月5日星期二
2011年7月2日星期六
情绪
情绪管理
26/6/11
对情绪有感觉,对事情有感覺,記憶才能把它編碼,而編碼后我們才能把這件事情記住。page 40
情绪只是一种症状,它不是问题本身。它只是告诉我们人生里有事情出问题,需要我们处理。page41
不必盲目抗拒内心的情感,它都有一份价值,意义和推动力,如愤怒是一份力量去改变我们不能够接受的情况。痛苦则指引我们分离开威胁和伤害。page 44.
情緒有四種性質:
主要情緒:能使這個人有所提升。如被人看不起而心中憤怒,決心奮發。
次等情緒:使人停留在現狀,不能突破。如有問題時只責怪別人,不知改善。
系統情緒:情緒在系統內其他人身上現。如老人代孩子着急。有人對父母不敬。
超越情緒:這份情緒推動人去做出偉大事業的動力所在。如特里莎修女,醫生医人。page 47.
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:
自觉力:隨時清楚自己處於怎樣的情緒,總與自己的感覺在一起。
理解力:情緒的耒源不是外界的人、事、物,而是內心的信念系統。了解了信念、價值觀與條規那裡受冒犯,而產生情緒。它決定了這人是否被環境所控制或將人生放回自己的手里。
擺脫力:当负面情绪不能帮自己得成功快乐时,能够使自己从这种情绪摆脱出来,进入另外一种更有帮助的情绪状态中。page 48.
感觉不单是情绪的根沅,也是能力所在。每一种内心的能力,例如自信,勇气,冲动,冷静,幽默感,创造力,都只不过是内心的一份感觉;但是对事情的分析判断,也需要感觉(没有分寸,不知轻重,都是显现感觉不足。)就连记忆,学习也都需要感觉的参与。49面
应该怎么做?把自己的情绪强度尽量扩大.每天中每一件事给我们的喜悦、满足、自豪、信心,我们完全得到,心中充满人生的意义和乐趣。偶然有时事情给我们最强的负面情绪时,我们也能承受得了。拥有及享受正面情绪所给予的快乐,而对负面情绪时,我们则有很多方法去处理。49面
订阅:
博文 (Atom)